(图:Canva)
当地铁发生故障时,公众往往集中在滞留的通勤者身上。但是,连锁反应远不止于此,它延伸至会议室、零售商店和服务行业,在这些地方,延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和收入的损失。
东北地铁线重大电力故障
2025年8月12日,新加坡东北地铁线(North-East Line)全面停运。根据新捷运(SBS Transit)发布的新闻稿指出,当天早上11点发生突然电力故障,导致从花拉公园站到榜鹅海岸站的11个车站服务中断,影响了数千名通勤者。
调查结果显示,车厂变电站的一次电弧放电导致主电源和备用电源同时跳闸,这是极为罕见的故障,导致整个网络瘫痪。东北线于下午2点10分恢复全面服务,而盛港和榜鹅轻轨(LRT)则分别在傍晚和深夜才全面恢复。
一周内的第二次故障
三天后的2025年8月15日,盛港–榜鹅轻轨再次发生电力故障,导致服务一度完全中断。据《亚洲新闻台》(CNA)报道,通勤者经历了严重延误,服务在当天逐步恢复。这起接连发生的事故加深了公众的不满,并引发了人们对新加坡轻轨系统韧性的进一步质疑。
风险管理视角
八月的连环故障表明,虽然企业感受到了波及,但韧性的责任并不在企业身上。列车故障发生频率过低,不足以支持人力结构或应急方案的大规模重组。真正的韧性应该由基础设施层面来驱动,也就是铁路运营商。
运营商应采取的行动
以香港地铁(MTR)为例。2025年的事故后,MTR承诺在两个关键领域采取措施:
1. 加强铁路网络整体韧性
铁路运营涉及大量设备、组件和高度复杂系统的精确协调。为确保可靠运行,MTR长期以来一直执行严格的资产更新和维护制度。除此之外,它还承诺采取新措施,以增强韧性并减少可能导致长时间停运的事故:
- 一次性专项检查关键资产:覆盖约700公里的接触网和超过600个主干道信号点。
- 加强关键资产状态数据的日常监测:利用科技检测轨道、列车、接触网和信号系统中的早期异常迹象,从而实现预测性维护。
- 基于风险的关键资产再评估:审查现有的维护和管理,以识别风险领域,改进演习,并应用创新技术提升维护和恢复能力。
2. 加强应急恢复和响应能力
从过去事故中汲取教训,MTR还承诺提升应急准备:
- 制定“最后手段”恢复方案,并为应急团队配备更完善的工具,加快事故处理。
- 强化演练与演习,不仅包括铁路员工,还邀请政府部门和公众参与,以应对可能导致长期停运的大规模事故。
这些措施凸显了运营商如何将经验教训转化为系统性改进,确保迅速、透明地管理中断。
更广阔的风险格局
根据Aon发布的Aon’s 2025 Public Transit Liability Benchmark ,铁路事故虽不如公交事故频繁,但其风险远超即时服务中断。报告指出,自然灾害、网络攻击以及员工缺勤增加等新兴威胁,正使韧性规划更加复杂。
对于运营商来说,这意味着不仅要投资于物理基础设施,还必须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,以应对跨越技术、人力和乘客安全的连锁风险。
总结
列车故障每年或许只发生几次,但影响可能十分严重。Aon的数据强调了铁路事故所带来的系统性脆弱性,而MTR的案例则展示了运营商如何将经验转化为更强的韧性。
最终,保障可靠性、安全性和连续性的责任,并不在企业或通勤者身上,而是属于铁路运营商自身。
